取消
清空记录
历史记录
清空记录
历史记录
“2024乳品北京论坛”圆满成功。
当前,中国乳品行业正迎来新的挑战。
2023年,中国原奶产量4197万吨,同比逆势增长6.7%,然而牛奶价格却一降再降,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割裂局面。奶源阶段性过剩、产品结构失衡、消费增速下滑,是现今乳品行业面临的确切压力。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乳品行业的增长逻辑亟需重塑。
6月6日,由乳业在线主办,北京市奶业协会、天津市奶业协会、河北省奶业协会、山东省奶业协会、内蒙古奶业协会协办的“2024乳品北京论坛”在北京新世界酒店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重塑增长逻辑”,旨在聚集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国内外乳品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知名企业负责人等,共同探讨如何穿越现在的低谷,探寻新的发展路径,加强交流沟通,寻求合作共赢。
领导致辞
图: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食品生产司稽查专员毕玉安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食品生产司稽查专员毕玉安为本次论坛带来开场致辞。
他谈到,近期国家开展了乳制品质量提升行动,有力地推进了乳制品行业高质量发展,很多新品涌入市场,为消费者带来了很多福利。目前,乳制品行业龙头产值进一步提高、区域品牌蓬勃发展,且产品质量已经远远超过国家安全标准。当然,企业需要维护来之不易的品牌信任,希望全体乳业人共同努力,积极献策,壮大中国品牌力量。
主办方致辞
图:乳业在线联合创始人尹小芳
乳业在线联合创始人尹小芳代表乳业在线团队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了感谢。
她介绍,乳业在线是一家立足于乳制品行业的独立第三方服务机构,使命是做乳制品行业的价值传播者。
“我们理解的价值,既有信息、资讯、数据的价值,也有交流、沟通、连接的价值。我们希望通过乳业在线这个平台,把乳品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的人士聚在一起,让大家在这里认识新的朋友,结交新的伙伴,开拓新的业务。”尹小芳表示。
她指出,本次会议的主题之所以定为“重塑增长逻辑”,是与业内很多朋友沟通后发现,大家普遍反映今年的生意难做,在行业进入低迷的背景下,企业需要重塑商业逻辑,调整经营策略。
“周期可能是时代给我们的最好礼物,通过复杂的周期,大家或许能够成长成为一个全新的企业,全新的商业主体,相信未来终究是美好的。”
当前中国奶业经济形势、问题判断与对策建议
图: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刘长全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刘长全谈到,此前原奶价格较高,与高成本离不开关系。如今原奶价格大幅下降,奶牛养殖业面临十多年来最严峻的困难。根据调研,去年50%牧场已经在亏损,现在这一比例或许会更高。
但是,原料奶产出依旧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产出和盈利之间存在着一些冲突,或许与许多企业打折促销、以价换量的策略有关。
由此,刘长全认为,当前奶业存在两个不平衡:1、养殖加工收益不平衡;2、社会牧场、中小规模牧场处于更加弱势地位。奶业困局可能会保持相对较长的时间,解决失衡的办法只有调控产能,消费需求增长意愿与消费能力不足间的矛盾长期存在。
近年来,国家不断发布奶业相关政策。早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全面振兴奶业”,之后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奶业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更是对我国奶业长远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发展民生属性突出的奶业、资源利用高效的奶业。
内蒙古奶业形势分析
图:内蒙古奶业协会项目主任罗艳冬
内蒙古奶业协会项目主任罗艳冬谈到,受益于人口增长、消费水平提升和乳制品多样化需求,全球奶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全球奶业贸易呈现区域化、集中化趋势,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出口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奶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奶源基地建设进展迅速,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成为主流,提高了原奶质量和生产效率。当然,我们也面临着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乳制品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
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奶业生产基地,近年来奶业产量保持稳定增长。目前,内蒙古牛奶存栏数已经达到168.7万头,原奶产量达到了792.6万吨,百头以上牧场数量已达到567个。得益于规模化养殖、品种改良和饲养管理技术的不断提升,内蒙古奶牛存栏量、单产和总产量均实现显著提升。
饲料成本、环保压力、进口冲击,成为当下内蒙古奶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加强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投入、品牌建设和营销,以及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是破局的关键。
中国乳品贸易新趋势
图:四川新希望贸易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牧堡(上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薛纯
四川新希望贸易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牧堡(上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薛纯指出,随着国内奶源的增长,国产乳品的质量和口感得到了显著提升,逐渐替代了部分进口乳品,改变了原有的贸易格局。随着“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逐渐消退,中国乳制品的国际商誉在过去几年中有所提升,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和质量控制。
薛纯谈到,国内奶源过剩,价格处于低位,产品品质有较大提升,为乳品出海提供了一个好的时机。同时,在消费低迷的背景下,贸易商要有终端用户思维,更要关注消费趋势,利用消费趋势优化原料贸易。
目前,国际乳品贸易商已经能够利用套保等对冲工具,形成完善的风控体系。对比国际乳品贸易商,国内传统乳品贸易商容易发生盲目性误判,需要与时俱进。
重塑增长逻辑
图:榕石商学院院长胡启毅
榕石商学院院长胡启毅表示,近年来生鲜乳价格不断走低,同时由于我国养殖成本较高,大多数牧场过得十分痛苦。这一现状,似乎在短期还看不到扭转趋势。
胡启毅从消费端解读了重塑增长的新方向,他认为,消费市场出现审慎精明、精神悦己的状态,消费者更加注重性价比,不太愿意为“面子”买单。根据调查,消费者更愿意在美食、旅游、健康养生投入时间和精力,更愿意在愉悦身心和可得的幸福感上花钱。
胡启毅认为,消费端的拉力、企业家的推力、政策的引力是一个行业成长的动力,只有这三个条件形成合力,才能形成健康发展的均衡态势。
胡启毅结合自身的经验谈到,消费品行业很容易出现一个大单品养活一家公司的情况。企业有时候需要从消费端反推需要研发什么样的产品,发现真正的低洼地。
圆桌对话:奶源供应情况及大宗原料行情预测
图:圆桌对话
参与本次圆桌论坛的嘉宾是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刘长全、内蒙古奶业协会项目主任罗艳冬、广东华丰泰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华耀、广西皇氏乳业集团畜牧总监/广西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东、STONE X亚洲区乳业副总裁李一凡、乳业在线专栏作者黄艺,四川新希望贸易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牧堡(上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薛纯担任主持人。
刘长全认为,近期奶源过剩的局面还会维持一段时间,当然,头部乳企通过一体化拉长产业周期是阴谋论。中期来看,未来奶源自给率可能会下降。长期来看,还需要看国家政策,以及我们对于粮食安全的认识。
罗艳冬认为,内蒙古牛奶产量不会下降,如果能把优质奶源利用好,进行深加工,做出高附加值产品,内蒙古奶业还会持续增长。
陈华耀认为,乳制品下跌的根本原因是奶源过剩,而这一点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目前大型贸易商都在组织乳制品出海,如果低迷的奶粉能够出海,便能够解决高企的库存问题。
张振东认为,大家需要去想,市场对于畜牧业的需求是什么,自己厂商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匹配市场的需求。中国南北方奶源供给差异较大,能否以较低成本进行生产,就会成为企业的竞争力。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琳琅满目的产品,但是从奶源上能否做到差异化供给,是乳企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李一凡认为,以前东南亚的国际公司会有6个月到1年的库存,但是从去年年底开始,这些国际公司的库存明显减少,原因就是在熊市的情况下没有太多采购压力。在传统贸易中,牛市时利润不错,熊市的时候会经历一定的亏损,因此,奶源供应商需要采取多元化措施规避风险。
黄艺认为,近年来,由于国内奶源过多,对于进口奶源的需求有很大程度的减少,未来大宗走势的预测变得扑朔迷离。与此同时,近两年来很多专业性强的国际公司逐渐参与到大宗原料衍生品市场的操作中,预计未来国际进口奶粉和国内奶粉的紧密度非常高。当然,大家在期货交易时需要谨慎,控制风险。
全球乳品原料供应变化及行情预测
图:STONE X亚洲区乳业副总裁李一凡
STONE X亚洲区乳业副总裁李一凡分析了全球市场原奶价格走势,目前,美国、大洋洲奶源价格上涨,欧洲原奶价格则处于高位震荡态势。
其中,欧洲奶农的利润率反弹,预期持续向好,产奶量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乳制品总库存量则持续下降,终端消费情况较为不错;新西兰奶农利润紧张,部分出现亏损,奶牛存栏量大幅下降,乳固含量相对提高;美国饲料成本快速回落,带动奶农利润好转,但仍未有大幅盈利,原奶产量也随之下降,美国脱脂奶粉产量及库存或将大幅降低。
随着奶农的利润改善,会逐步改变存栏量的情况,进而影响到产量,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原奶产量可能会回到正向增长区间。
目前,国内牧场毛利率未见改善,产奶增速在放缓,进口疲弱的情况仍在继续,预计在2025奶农下半年或许开始回升。
未来在全球市场(剔除中国市场),低价或将刺激进口需求增长,预计全球市场奶价正处于振荡期。分品类来看,脱脂奶粉价格趋近底部,但上行空间有限;黄油价格仍有上涨空间。
最后,李一凡谈到,在原奶价格一路转熊、羊群效应下,主观预期容易出现偏差,企业需要对冲价格波动风险,稳定生产经营。
全球视野下乳品的创新与变革
图:爱尔兰凯爱瑞乳业中国区销售总监柯森棪
爱尔兰凯爱瑞乳业中国区销售总监柯森棪认为,随着消费者对于产品透明度、口味、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越来越高,整个食品行业格局变得愈发复杂。例如,当下消费者对于定制化产品需求较高,因此一些小众产品可能会成为爆款。
老龄化、女性力量、Z时代这三个方向,将成为乳制品市场中重要的细分赛道,功能型、品质型、畅享型将成为新时代健康生活需求背景下乳制品的重要产品定位。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对精力和衰老的担忧,反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也就意味着许多针对老年人设计的产品老人本身未必会买账,反而是中年人甚至是年轻人会买单。分地区来看,欧美国家更关注免疫、健康这些细节卖点,东亚国家则更关心身体的整体健康表现。
在海外,女性健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讨论,中国女性同样饱受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困扰。而且相较于男性,中国女性的情绪问题更为严重,并呈现年轻化。因此。从产品研发的角度,产品的功能要尽可能地全面,能够解决消费者多方面的问题。
对于如何抓住年轻人口味这一问题,用“社交性”与“新鲜感”的体验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增加原奶附加值:全球功能性乳基原料市场机遇
图:法国GIRA咨询公司高级咨询师陈弋
法国GIRA咨询公司高级咨询师陈弋认为,奶业价格不断下探的背景下,对于乳企而言,给牛奶增添附加值是扭转颓势的关键。
随着各国对于环境问题愈发重视,如荷兰到2030年氮排放量将减少30%,将会引起存栏量减少33%至50%,意味着环境法规可能会影响原奶供应。
2022年,由于受到俄乌战争的影响,原奶价格大幅上涨,至今仍处高位。对于欧洲奶农来说,后续即便成本有所回落,大概率不会回到曾经的低价位,因此乳企需要思考提供高附加值的奶制品。
对于如何提供更高附加值的产品,陈弋认为,一方面,企业可以生产蛋白质含量更高的产品,目前全球近75%的乳蛋白产品都是大宗原料,仍有提升附加值的空间;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进一步分解原奶来提升附加值,牛奶里的少量成分是牛奶附加值的重要来源。
降本增效-利用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端乳制品生产
图:恒天然大中华区乳品原料部总监英昌武
恒天然大中华区乳品原料部总监英昌武谈到,目前全球牛奶供应情况依旧保持平稳,欧盟和美国预计将保持环比持平,拉丁美洲和新西兰的产量预计将下降,而澳大利亚由于天气条件好于预期,预计将出现增长。
而中国市场则 显得相对“割裂”,生鲜乳收购价格在不断降低,而产量却在不断走高。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各大乳企可以思考如何开发适合老龄人的产品,并针对睡眠、精力、血糖血压血脂等方面开发产品卖点。
英昌武从新质生产力的角度,讲述了牛奶蛋白的标准化工艺、奶酪牛奶拓展工艺等生产方式,并为大家讲解恒天然的复原奶油奶酪技术解决方案,解析如何提供柔和的牛奶风味产品,并实现灵活配方、低碳排放。
利用奶源充足机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图:北京银河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骆志刚
北京银河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骆志刚谈到,当下奶业供大于求,消费增速不及牛奶产量增速,导致很多乳企的销售转向B端。相对富裕的牛奶产量,导致了去奶源化和进口替代,破局的关键在于促进消费,调整产品结构。
从2021年到2023年,国内生鲜乳增加514万吨,进口乳制品生鲜乳当量降低531万吨,奶源自给率从62%上升至71%。也就是说,过去三年,国产奶源的增长压缩了乳制品进口量。
当然,在替代进口乳制品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品类都很顺利。比如由于奶源品质不同,奶油、发酵黄油、无水奶油等油脂类产品风味差异较大,无法实现快速替代。
从进口品类增减变化看,较容易替代的有大包粉、大包奶。但也需要注意到,因茶饮、烘焙市场需求较大,国产稀奶油同样具有替代进口的增长潜力。
除了替代进口产品,骆志刚认为,转向耗奶量多的方向同样是重要措施,对调整结构起到关键作用。促进消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当前的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国家政策支持、行业宣传推动、科学技术都对促进奶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展望中国奶酪市场,拓展奶酪消费场景
图:上海妙可蓝多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总监胡长利
上海妙可蓝多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总监胡长利谈到,我国奶酪消费量在全球仍处于较低水平,需求复合增长率全球第一,奶酪消费市场空间发展潜力巨大。
国家卫健委也提到,2024年要围绕“合理膳食、健康生活”主题,聚焦居民突出的饮食消费不合理情况,着力减少食用油、增加豆及豆制品、奶及奶制品等消费。奶酪作为奶制品的重要来源,在国民营养中必然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当下,消费者更加注重“质价比”,线上平台大力比拼低价产品,企业需要有更灵活的定价策略。为了拓宽奶酪的消费,妙可蓝多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如丰富产品品类、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提供更优质营养价值等方式。
在红海中寻找蓝海--乳品企业如何挖掘新增长极?
图:普华永道咨询专家庞恩帅
普华永道咨询专家庞恩帅谈到,今年一季度,国内经济持续恢复,消费市场呈温和恢复状态。虽然整体快消品销售额在增长,但是乳制品、母婴赛道的销售额在下滑,背后与产品用户规模的减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当下消费者指数还在低位徘徊,经历过疫情的国内消费者越来越趋向理性,关注健康的同时少不了比价和找平替。
对于如何破局这一问题,庞恩帅认为有如下几点措施:
1、抓住“优品质、低价格”的需求机会,抓住消费者“既要还要”的双重需求;
2、抓住银发族的机会;
3、发展户外消费场景。
同时,乳企可以关注产品创新的机遇,将产品的更迭从加减法的传统思维,逐步发展到复合健康的现代思维,如添加益生菌、降低尿酸值等。企业可以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两个需求出发,布局新品。
渠道方面,下沉市场潜力巨大,仍是乳制品的厮杀的主战场也是长期的战场。同时,便利店、食杂店等小业态给品牌带来的机遇或许会高于大业态,社区等居民日常消费场景或许也能成为渠道机遇。
圆桌对话:重塑乳品行业增长逻辑
图:圆桌讨论
本次圆桌论坛的参与嘉宾是恒天然大中华区乳品原料部总监英昌武、北京六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春明、北京银河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骆志刚、优鲜工坊(浙江)食品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程坷伟、法国GIRA咨询公司高级咨询师陈弋共同参与圆桌论坛,由世纪创展(北京)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总监徐军浩主持。
英昌武表示,此前,中国乳业市场还是增量市场,很多问题都可以忽略。如今这个时间点遇到奶源过剩,也推动大家去思考如何从长效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中国牛奶价格相对较贵,背后和较高的成本也有关系,中国乳企的利润反而不一定比海外品牌高。
刘春明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人均奶制品消费量相差很大,而且国内各省之间的奶制品消费情况也相差较大。生产端需要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政府也需要加以合理引导,比如在奶源大幅过剩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少引入进口奶制品,避免加剧行业的内卷。
骆志刚表示,面对奶源过剩的局面,企业更需要思考去做什么产品。中国许多小奶酪产品的市场也很有潜力,其中许多细分产品的进口量也有几个亿,发展空间广阔。面对当下困难的环境,乳企需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程坷伟认为,对于如何扩大奶酪消费,发展奶酪零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能否达到和海外产品同等的质量、口味,是实现进口替代的关键因素。未来随着出生人口的减少,需求端很难有大幅起色,产业需要有一个新的产品方向去消耗掉庞大的库存。当然,面对动荡的行业情况,首要的任务是活下来,企业需要学会以低资源的情况下推出消费者想要的产品。
陈弋表示,中国90%以上的原奶都是用于液态奶和酸奶,要解决奶业过剩的问题,可以倒过来想哪些产品是有增长潜力的,然后去计划生产这类产品。除了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之外,中国市场的液态奶和酸奶市场并未饱和,尤其在二线以下的城市,或许出于价格的原因,依旧有增量市场。
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登录入口!